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(通用16个)
在平时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,大伙肯定都接触过典故吧,从典故中大家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常识,了解不少深刻的道理。你了解经典的典故有什么吗?下面是记者为大伙收拾的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,供大伙参考借鉴,期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1、司马昭之心
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,结果被废黜,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帝。但,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,手中却没实权,只不过个傀儡,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。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。
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,哥哥司马师死后,他接替做了上将军。司马昭同爸爸、哥哥一样,工于心机,计谋过人。司马昭适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,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,司马昭率兵伐罪,大胜而归。司马昭为人奸滑,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赖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,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,所有些事情也不禀报朝廷,而直接由他决断。
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,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,自己不可以亲理朝政,愈加不满,更担心自己有朝1日会像曹芳一样,被司马昭废掉。他想了好几,终于作出了决定。
这,曹髦把一般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、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,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,说道:“三位爱卿,司马昭大权在握,野心勃勃,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了解。我决不可以坐以待毙,等着他来废掉我。今,我决定和你们一块去伐罪他!”这就是成语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历史故事的来源。
听了这话,三位大臣呆若木鸡,半晌才回过神来。
王经跪下身,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:“陛下,这可千万不可以啊!以前鲁昭公不可以容忍季氏专权,结果是失败亡国,被全国人讥笑!此刻司马昭专权并不是一两的事,朝廷中他的爪牙更不是一个两个,而宫中肯听命于你的,实在是太少了!你手无寸铁,拿什么去伐罪?倘若不成功的话,恐怕祸殃更大。还请陛下慎重思量,从长计议!”
曹髦冲动起来,咬着牙说:“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。我已下了决心,做好了死的筹备,另有哪些恐怖的?况且大家未必会死!”
说完,他径自入后宫,向太后禀报去了。
王沈和王业明显地了解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,一定必死无疑。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,立即溜出大殿,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。
曹髦手持利剑,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,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。双方动起手来,曹髦持剑大喝一声:“我乃当朝子,你们冲入宫中,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?”
2、琵琶
在中国古时候文献诗词中,可以找到大量和琵琶有关的故事,千古传诵的便有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,还有“昭君出塞和番”的故事,而更多的是秦楼楚馆的歌伎传闻。不过,在《古今注》、《旧唐书》、《北史》等历史典籍中,则多有描写在位帝王、公主对琵琶的钟爱,发生在宫廷中的琵琶故事也就不少,且列其中两则于下。
话说大诗人王维仍未应举前获岐王赏识,特意带他入宫出席唐皇公主奏乐之宴,并教王维在公主面前以琵琶演奏预先写好的新曲,果然让举座宾客动容。公主虽喜欢琵琶与音律,却不知所奏何曲,王维随口禀告为《郁轮袍》,岐王在旁亦加美言,并表示王维将要应举。公主应向主考官张九皋推荐,多少都要给个解元,公主笑而颔首。其后王维应举,果然中了个解元。
另一故事发生在唐文宗时。小官梁厚本,于宫外护城河垂钓搁下飘来一个大箱子,赫然发现箱内有位气息奄奄的艳装女娘,动了怜悯之心,抱回家里将女娘救活过来。原来女娘是宫中奏琵琶的女乐师,不知何事触怒龙颜被赐绞死,宫中侍女怜之将它“尸”置于箱子中,随护城河飘出宫外,终命不该绝被救“重生”。梁厚本未有家室,琵琶乐女感恩图报下嫁,并告知梁厚本她于宫中弹奏的正是两个琵琶名器大忽雷和小忽雷,她奉命将大忽雷送到南市赵乐匠家维修,仍未送回宫中,便逢宫中乱事。琵琶乐女“死”后便无人得知此事,梁厚本也就拿了些钱财给赵乐匠将大忽雷赎回,两口子便不时于更深人静时把玩。及后梁厚本生辰,两人半醉兴起,女乐师拿出大忽雷铮铮综综奏了几首曲子来助庆。大忽雷果是名器,声音传得又高又远,路过一位宦官闻声而至,目睹被赐死之女乐师与梁官儿亲亲热热,手中所奏岂非正是名器大忽雷?也就急急回宫禀告皇帝文宗。其时文宗对赐死女乐师已感悔意,即宣召两人入官,问明始末,惊为意,赦去两人罪过,并加赏赐,好好生活下去。
两个琵琶故事,有名有姓,反之王昭君何以提着“胡乐”去“和番”?“和番”所奏是何琵琶曲?则鲜有人深究了。
3、化干戈为玉帛
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,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——夏朝的奠基者。据了解大禹活到了一百岁,死后葬在会稽山。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,据传为颛顼曾孙,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。
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,来到中原。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(即中岳嵩山),叫崇伯,事实上是一个封国国君。当时中原闹水灾,尧帝便叫鲧治水。由于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,号令非常严,所以鲧的地位和势力飞速上升,以致进步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“禅让规范”的地步,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,便命舜以“治水无状”的罪名,把鲧处死于羽山。
大禹的爸爸被杀之后,舜又向尧推荐说:“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,继续治水。”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,因此,他“薄衣食,卑宫室”、“声为律,身为度”、“左准绳,右规矩”、“疏九河,陂九泽”、“度九山,开九州”,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他忠于职守,克勤克俭,身先士卒,埋头苦干,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,即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。
不只这样,大禹还功成不居,好让不争,谦卑自律,责躬罪己,仁厚爱民。以前,大禹的爸爸鲧在我们的封地上建造了非常高的城墙来守卫自己,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;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觉得有机可乘,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。大禹当上首领后,注意到这个状况,就立刻派人拆掉了城墙,填平了护城河。不但这样,他还把我们的财产分给大伙,毁掉兵器,以道德来教化人民。大禹带领部下,因地制宜,教民众学种稻谷、种杂粮,进步农牧业生产。这个时候下安定,国富民强,老百姓家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,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。
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,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。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,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。舜也感觉大禹是一个可以治理下的贤能之人,就在老了将来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。
4、白马盟
汉高祖晚年的时候,溺爱了一个戚夫人。戚夫生活了孩子,叫做如意,被封为赵王。汉高祖老感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生性软弱,怕他以后干不了大事,倒是如意说话做事非常像自己。因此,想改立如意为太子。
他过去为这件事跟大臣们商量过,但大臣们都反对,连他一向敬重的张良也帮着吕后。请了当时非常有名望的四个隐士叫“商山四皓”(皓,音hào,就是白发老人的意思),来辅佐太子刘盈。汉高祖了解没法废掉太子,就对戚夫人说:“太子有了助手,翅膀已经长硬了,没法子改变了。”戚夫人也伤技巧没法说。
汉高祖在讨伐英布的时候,乳房中了流箭。后来,伤势愈加厉害。有一次,有人偷偷地对他说:“樊哙(吕后的妹夫)和吕后串通一气,只等皇上一死,就计划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。”
汉高祖大怒,立即把陈平和将军周勃召进宫来,对他们说:“你们赶快到军营,立刻把樊哙的头砍下来见我。”
那时候,樊哙正带兵在燕国。陈平、周勃同意了命令,两人私下商量说:“樊哙功劳大,又是皇后的妹夫,大家可不可以随意杀他。这会儿皇上发火要杀他,将来万一后悔起来,如何解决?”
两人商量了一阵,把樊哙关在囚车里,送到长安,后来果然被吕后释放。
汉高祖病重了,他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,又吩咐手下人宰了一匹白马,要大臣们歃血为盟。大伙儿当着高祖的面,歃了血,起誓说:“从今将来,不是刘姓不能封王,不是功臣不能封侯。违背这个盟约的,大伙一同讨伐他。”
大臣们宣了誓,汉高祖才放手心。
汉高祖病愈加重了。他叫吕后进来,嘱咐后事。
吕后问他:“陛下百年之后,如果萧相国去世了。哪个可以接替他?”
汉高祖说:“可以让曹参接替。”
吕后又问:“曹参将来呢?”
汉高祖说:“王陵可以接替。不过王陵有点戆直,可以叫陈平帮助他。陈平有足够的智谋,但不可以独当一面。周勃为人厚道,办事慎重,只不过不大了解文墨。但以后安定刘家下的,还是靠周勃。”
吕后再问下去,汉高祖摇摇头说:“未来的事,就不是你可以了解的了。”
公元前195年,汉高祖死去。吕后把消息封锁起来,秘密把她的一个心腹大臣审食其(食其音yìAlī)找去,对他说:“大将们和先帝都是一块起兵的。他们在先帝手下已经不大甘心。现在先帝过世,更靠不住,不如把他们都杀了。”
审食其感觉这事不好办,就约吕后的哥哥吕释之做助手。吕释之的儿子吕禄把这个秘密消息泄露给他的好朋友郦寄,郦寄又偷偷地告诉他爸爸郦商。
郦商得知这消息,赶忙去找审食其,对他说:“听说皇上过世已经四。皇后不发丧,反倒计划杀害大臣。如此做,肯定激起大臣和将军们的反抗,下大乱不需要说,只怕你的性命也保不住。”
审食其吓住了,忙去找吕后。吕后也感觉杀大臣这件事没把握,就下了发丧的命令。
大臣们安葬了汉高祖,太子刘盈即位,就是汉惠帝。吕后就成了太后。
汉惠帝的确是个老实无能的人,所有听他妈妈吕太后作主。吕太后大权在手,爱如何做就如何做。
她最痛恨的是戚夫人和赵王如意。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。又派人把赵王如意从封地召回长安。
汉惠帝了解太后要害死弟弟如意,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,连吃饭睡觉都和他在一块,使吕太后没法下手。
有一清晨。汉惠帝起床出外训练射箭。他想叫如意一块去,如意年轻贪睡,汉惠帝见他睡得非常香,不忍叫醒他,自己出去了。等惠帝回宫,如意已经死在床上。惠帝了解弟弟是被毒死的,只好抱着尸首大哭一场。
吕太后杀了如意,还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统统砍去。挖出她的两眼,逼她吃了哑药,把她扔在猪圈里。
汉惠帝瞧见戚夫人被太后折磨得这个样子,不禁放声大哭,还吓得生了一场大病。他派人对太后说:“这种事不是人干得出来的。我是太后的儿子,没能力治理下。”
打那将来,汉惠帝就不愿再过问朝廷的政事。
5、高山流水
源于于战国时期,郑国列御寇的名篇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善哉,巍巍乎若泰山!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善哉,洋洋乎若流水。”春秋年代,有个叫俞伯牙的人,精通音律,琴艺高超,但他琴却只弹出了音符,却少了神韵,少了对音乐透彻理解,他的老师成连先生于是带他到蓬莱岛去找成连的老师方子春,以便给伯牙指导。伯牙来到浩瀚的大海,极目无边,波涛绚烂,而树木郁郁葱葱,飞鸟悲号,伯牙顿时心旷神怡,完全融入了对自然的陶醉之中,音随便转,琴随性动,一首《高山流水》自然的抚于琴上。同王羲之醉后作《兰亭序》一样,《高山流水》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由作者随心所欲而作,表达了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高的创作水平,堪称绝唱。
一天夜里,伯牙坐船游览。面对清风明月,不禁思绪万千,于是又弹起琴来,弹得正是那一首《高山流水》,琴声悠扬,渐入佳境。忽听岸上有人叫绝,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,伯牙当即请樵夫上船,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。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,樵夫说道:“真好!雄伟而庄重,仿佛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!”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,樵夫又说:“真好!宽广浩荡,仿佛看见滚滚的流水,无边的大海一般!”凡伯牙琴声所表达的,樵夫就能感觉到,并发出同样的感叹,伯牙开心极了,二人融入了同一个世界,一个只有琴声的优雅世界。这个个樵夫就是钟子期,二人成为知己。
后来,子期不幸过世,伯牙悲痛欲绝,觉得子期是唯一能听懂他琴声的人,而目前这唯一的知己也离开了。于是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最心爱的琴,并终生不抚琴,以谢子期。
“相识满天下,知音能几人!”,遂成千古绝唱!
6、天下无双
源于于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平原君闻之,谓其夫人曰:“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,今吾闻之,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,公子妄人耳”。长平之战,赵国残败,损失极其严重。而秦国在长平之战后不久,就发动了对赵国首都邯郸的攻势,妄图一举拿下邯郸,灭亡赵国。赵国平原君向魏国求救,魏王派大军前往救援,但经不住秦王的威胁,命令部队带赵国边境停留下来。而魏信陵君决意救赵,遂盗得魏王兵符,杀死魏军首领,自己带领大军救援赵国,经过殊死战斗,打败秦军,解了邯郸之围。信陵君在胜利之后,由于盗兵符,杀大将是什么原因,不敢回国,便在赵国住了下来。公子在赵期间,礼贤下士,探寻藏匿在市井之间的能人志士,与他们结交。平原君甚为不解,故说了上面这句话。
大意是有看不起信陵君的意思,信陵君了解后,曰:“始吾闻平原君贤,故负魏王而救赵,以称平原君。平原君之游,徒豪举耳,不求士也。无忌自在大梁时,常闻此两人贤,至赵,恐不能见。以无忌从之游,尚恐其不我欲也,今平原君乃以为羞,其不足从游。”平原君门下的门客也大约有一半的跑到信陵君门下去了。总的说来,信陵军是四君子里面最礼贤下士的一个,也是最善良最具同情心的一个,他领导了山东六国的最后一次合纵伐秦,并获得胜利。应该说,用“天下无双”来形容他应该是不为过的。
7、望梅止渴
有一年夏天,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,气候热得出奇,烈日似火,上一丝云彩也没,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,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,叫人透不过气来。到了中午时分,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,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,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。曹操看行军的速度愈加慢,担心贻误战机,心里很着急。但,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,又如何能加速速度呢?他立即叫来向导,悄悄问他:“这附近可有水源?”向导摇摇头说:“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,要绕道过去另有非常远的旅程。”曹操想了一下说,“不可以,时间来不及。”
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,沉思了一会儿,对向导说:“你什么也不要说,我来想手段。”他了解目前即使下下令需要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。脑子一转,手段来了,他一夹马肚子,迅速赶到部队前面,用马鞭指着前方说:“士兵们,我了解前面有一大片梅林,那边的梅子又大又美味,大家快点赶路,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!”士兵们一听,仿佛已经吃到嘴里,精神大振,步调禁不住加快了不少。故事源于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。成语“望梅止渴”,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别人。
8、武王伐纣
周王姬昌死后,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,称为武王,并将我们的爸爸西伯昌追称为文王。
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,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。武王还团结我们的兄弟周公旦、召公奭等,使全国上下一条心,厉兵秣马,积蓄力量,筹备起兵灭商。
数年后,武王率军东进。但他没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,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,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爸爸的木牌位,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,而自己也不称王,只称太子发。武王的这种做法,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。
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,果然很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,表示支持。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肯定的号召力,纣王的叔父比干、兄弟箕子、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,感觉灭纣的机会尚未成熟,因此,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,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,便带兵回到了丰京。
这个时候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愈加变本加厉了。有早晨,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块观赏风景。此时正是隆冬气,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。前面的老人走得非常快,仿佛不太怕冷,而后面的青年却缩手缩脚,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。为何青年反倒不如老年人?纣王感觉奇怪。妲己说,这是由于那老人的爸爸妈妈生他时非常年轻,因此他的骨髓饱满、精血旺盛;而这青年则相反,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,因此他的骨髓先就不饱满。纣王不信,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,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原因。还有一次,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,又让武士立刻剖开了她的肚子。
9、东施效颦
源于《庄子天运》: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。她长得很漂亮,无论如何打扮,一举一动都是楚楚可人的。西施有个心口疼的问题,犯病的时候,一直用手按着胸口,皱紧眉头。有一天,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,忽然,胸口疼痛起来,疼得紧皱眉头,便无声无息地用手按着胸口处,咧着嘴似笑非笑的。正巧,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女孩。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,用手接着胸口在笑,感觉样子十分好看。于是,就照样模仿起来。东施本来没胸口疼的问题,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,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,自以为如此就漂亮了。村民们看到她一反正常状态的样子,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,丑女孩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,于是她愈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,这一下,把其他人都给吓跑了。后以“东施效颦”来比喻“丑拙”盲目机械地效仿“美巧”,结果事与愿违,闹出笑柄。李白就有:丑女来效颦,还家惊四邻。
10、呆若木鸡
《庄子达生》:战国时,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,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。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,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。齐王求胜心切,没过几天,便派人来催问,纪渻子说:“鸡没训好,它一见对手,就跃跃欲试,沉不住气。”过了几天,齐王又派人来问,纪渻子说:“还不到火候,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,但还不够沉稳。”又过了几天,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:“请你告诉齐王,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。”待到斗鸡时,对手的鸡又叫又跳,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,一点反应也没,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居然都被吓跑了。因此,齐王用这只鸡和其他人斗,自然场场获胜。庄子用这个故事,想是指为了说明有的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,经过人为的练习,也能积习成性,达到改造“物”的目的。但传到了后世,却用“呆若木鸡”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,则全用为贬义。
11、盗憎主人
源于《左传·成公十五年》:春秋时,晋伯宗为人正直,在朝常直言不讳,老婆常劝他说:“盗憎主人,民恶其上,好直言,必及于难。”后来伯宗果然由于结怨过多而被杀。“盗憎主人”是说盗贼憎恨被他偷窃、打劫的主人,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,无道恨有道,恶恨善,丑恨美,坏人恨好人。
12、得鱼忘筌
源于〈庄子外物〉:庄子说:“筌所以能捕到鱼,是由于得鱼而忘筌;蹄都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乎,得意而忘言。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!’”庄子在这里以“得鱼忘筌”“得兔忘蹄”为比喻,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用,承上启下,目的在于比照说明“得意忘言”的道理。后世用“得鱼忘筌”却改变了原来的本意,通常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,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,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方法忘掉或抛弃。
13、断织
源于汉韩婴〈韩诗外传〉及〈列女传〉: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,姓孟名轲,因为赏识渊博,道德高尚,被后世誉为“亚圣”。孟子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么高的地位,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。孟子年幼时,他的妈妈很重视对他的教育。有一次,孟子因为贪玩而没上学,他妈妈了解后,很生气,当即拿起剪刀,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。孟子孝顺妈妈,看到妈妈这样生气,既害怕又难过。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,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:“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,一个人要专心念书,才会有常识,假如目前不需要功念书,以后就一事无成。”从此将来,孟子发奋苦读,终于成为大学者。后来就用“断织”为勉励努力求学,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。除此之外大家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。
14、高枕无忧
源于《战国策·齐策》:冯谖曰:“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今君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卧也,请为君复凿二窟。”
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,在没任何功劳的状况下,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,田文都满足了他。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,但他却将所有些契约,免去了农民的负担,为田文在国民中取得了好的名声,而在田文遭到齐王怀疑的时候,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。
而冯谖在这时说了如此一句话:“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今君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卧也,请为君复凿二窟。”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,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,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。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。
《战国策》中的内容具备肯定的历史价值,但因作者为了证明我们的看法,有不少地方都看上去有肯定的牵强,其可信性值得怀疑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也是这样,有不少可疑之处,以上的事件未必没添油加醋之嫌,具体的就不一一在此分辨了。
15、利令智昏
源于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:“鄙谚曰:‘利令智昏。’平原君负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长平一战之前,秦攻打韩,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当地失去了联系,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区域,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,以求苟且。但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,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需要向赵投降。
在赵国内部,关于是不是同意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,一部分人觉得,同意投降,势必引起秦国的恼怒,到时候,秦一定大举来攻打,这是赵国不想看到的。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倡导,上党区域是咽喉要地,且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,何乐而不为。赵国最后同意了上党的投降,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“长平之战”,战争的结果就不需要说了,大伙都了解。
16、兵不厌诈
源于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臣闻之,繁礼君子,不厌忠信;战阵之间,不厌诈伪。”春秋时期,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,由于后继不力,退出了霸主地位。在整个中华大地,一个新的霸主呼之欲出。而楚、秦、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。
这时,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。楚欲称霸需要向北进,而晋又怎么样肯向楚国低头。公元前633年。楚攻宋,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,但也绝不是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,宋向晋求救。这时,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,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,无奈之余。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,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。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,战争初期,楚占据上风,晋却用灵活的外交方法,使得秦齐皆助晋国。此时,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,便下令撤退。但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,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。
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,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,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,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。楚王问重耳,假如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,怎么样报答我?重耳恭敬的回答: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,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,再与你交战。
晋国面队势不可挡的楚军,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,到达城濮。晋军的主动后退起到了诱敌深入的目的,也履行了当初重耳的诺言,可谓一箭双雕,得了实惠还卖了乖。最后,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,战争的过程就不必讲了,大伙都了解。楚国完败,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自杀的传统,但也不可以用“惨”字来形容楚国,毕竟楚军主力还在,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。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,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,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。
兵不厌诈”近乎完美的表目前了整个大战过程中,这也是晋国的优良传统,也是“诈”的最完美最忠实的实行者,秦楚等国常常是其玩弄的对象,比如赵盾先迎秦军,以立襄公弟,后反悔,不迎接不说,反而派并攻打护送的秦军。晋之后,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挥,也在“诈”字下了不少功夫,譬如和氏壁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,可谓学有所成;而楚国在“诈”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,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。